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州专场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8-05 10:00:00   【字体:

彭斌:

感谢罗红江州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单位。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刚才州长在介绍的时候说到,西双版纳州是全国首批、云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想请问一下,西双版纳州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谢谢!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刀文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刀文:

对西双版纳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优越的生态禀赋,是我州生存之基、发展之本。长期以来,我州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深入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实施,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通过努力,我州于2017年获得全国首批、云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刚才记者朋友问到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我们是怎么做的?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的生态化,我州着力发展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加工制造、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六大生态经济产业,并大力弘扬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六大生态文化。2019年,全州六大生态经济产业的增加值176.68亿元,占到GDP的31.1%。

第二,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通过优化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立健全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联合保护和森林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保持常态化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保障生态屏障的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目前,我州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43%,各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超出22%,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81%、森林蓄积量1.89亿立方米。

第三,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一是设立生态护林员工作岗位,让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在家门口脱贫。我州共选聘生态护林员890人,每年争取财政补助资金947万元。二是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支持群众发展特色林业产业。2014年来,全州1973户建档立卡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15万亩,争取项目资金3200余万元。三是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迅速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州区划国家级、省级公益林239万亩,每年向7667户建档立卡户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达637万元。四是围绕我州培育“六大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建立产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积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的回答完毕。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我们知道基诺族是第一批整体脱贫的“直过民族”,想请领导介绍一下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整体脱贫的情况,特别是退出脱贫,基诺山和布朗山的脱贫情况。还有之前汪洋副总理关注过的布朗山曼班三队在脱贫攻坚实施之后有哪些变化吗?

刀文:

这个问题还是由我来回答。大家知道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西双版纳州世居傣、汉、哈尼、拉祜、基诺、佤等13个民族,其中,有基诺、布朗、佤、拉祜、景颇5个“直过民族”。在2019年末,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其中,基诺族为2019年初第一批宣布整族脱贫的“直过民族”。

为顺利实现“直过民族”的脱贫退出,有效解决基诺族、布朗族两个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温饱问题,西双版纳州于1995年就开启“两山扶贫”综合开发,根据“两山”扶贫的总体规划,共完成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安居工程、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培训及产业开发等七大建设项目198件子项目,其中,基诺山84件,布朗山114件,项目总投资为7300万元,其中:基诺山乡总投资3630万元、布朗山乡总投资3670万元。在党中央、国务院、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山”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建设项目已全部顺利完成,在精准扶贫开展中,“两山”扶贫得到全面巩固提升。目前,景洪市基诺山乡、勐海县布朗山乡已全部脱贫出列。

勐海县布朗山乡曼班三队在“直过民族”脱贫试点中,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思路开展扶贫扶志,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探索出“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曼班三队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素质提升、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转变了群众安贫乐道的思想观念,贫困群众基础稳了、脑袋富了、眼界开了、主动干了。现在,曼班三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8826元,全村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与其他民族一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今天,我们的发布人罗志华同志,他就是曼班三队驻村工作队员,他是曼班三队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下面请咱们让他来介绍一下曼班三队的一些具体情况。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驻村工作队员、曼班三队工作组罗志华回答记者提问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驻村工作队员、曼班三队工作组 罗志华:

谢谢刀文副书记,我把曼班三队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大家好!我叫罗志华,拉祜族,是勐海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高级兽医师。因为我这样的“双重身份”,在2015年县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选派“知三农、懂农业、爱农民”又熟悉本地民族语言的驻村干部的时候,我和其他3个队员被派驻到了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这个只有17户人家但全部是贫困户的拉祜族聚居村,也是当时全县“直过民族”贫困群众中贫困程度最深、基础设施最差的村。在这里,我和乡亲们一起生活了1200多个日夜,曼班三队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了,我和他们一起建设美丽幸福家园,见证了3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是改变陋习,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我刚刚驻村的时候,曼班三队的村民见到生人就躲,吃饭用手抓,不讲卫生,男人留着很长的头发,一个星期不洗澡不换衣。有好的生活习惯才有好的面貌。我把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作为驻村的第一件事,和工作小组的同志们商量后,决定从理发开始,让他们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我记得第一次给村民扎培理完发后,我跟他说:“我们扎培还是帅的嘛。”扎培很开心,笑着跑掉了。看到扎培的新发型,村民们都觉得很新奇。我和工作组的同志们找到了切入口,又教他们洗澡,从一星期洗一次到一天洗一次。就这样,我们从生活习惯入手,又带着村民打扫家里的卫生,教村民叠被子,归置锅碗瓢盆,共同整治村寨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现在村民的家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还创办“小蜜蜂”超市,用表现换积分、积分换实物的方式,激励村民继续保持勤劳、积极参与村寨治理,当好主人公。

二是传授技术,帮助村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进驻前村民过着刀耕火种、吃救济粮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行“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每天早晨用拉祜语在广播上通知村民集体下地劳作。到地里后,我们工作队就用拉祜语、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水稻,在村民掌握基本知识后,又不断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让他们熟能生巧,在没有我们的指导下也能自主生产。通过1年的努力,2016年曼班三队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很多人家第一次收获了整整一年都吃不完的粮食。现在,他们早已不愁吃穿了。

解决了温饱还要让村民增收。我们分析曼班三队的产业结构,决定发展小耳朵猪和茶叶两项“短期能脱贫、长久能致富”的产业,推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和县上的龙头企业—勐海茶厂达成种茶购茶协议,和村上的曼囡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长期合作,并通过长期的科学养殖、种植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现在已经形成了小耳朵猪集中养殖区,建立1个茶叶初制所,做到了产销对接。我也发挥我养猪的强项,教会村民科学养殖,仅养猪一项为村民创收32万多元。我们还在村里培养出了6名种植茶叶、玉米、水稻、养猪、养鸡能手,他们现在也是村里的“老师”了。有了产业支撑,曼班三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8826元,全村1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打通内外,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刚进村的时候,村里既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全村只有一台电视机还只能播放DVD光盘,村民们不会讲汉语也很少与外界沟通,思想守旧。我们驻村后,结合实际在县上的指导下制定了曼班三队精准脱贫5年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抓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连结外界的硬件通道。现在到村到户的路通了,电视网络信号有了,每家有电视机,村民还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抓扶志扶智,打通了连结外界的思想通道。工作队员们各负其责、发挥所长,着重从教育抓起、从精神扶起。比如我们的队员李伙保是教师,他负责组织开办扫盲班和学前班,让大龄村民和小朋友从“1、2、3”开始写,从“中、国、人”开始念,现在已经有15个人取得了普通话培训合格证,其他村民基本能听得懂汉语,也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一部分会写名字的村民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是自己签字,特别是村小组组长扎坎最积极,字写得最大,前面的位置都被他占了。有20多个村民会用智能手机,会用微信语音聊天、发图片,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发信息问我“罗队长,吃饭了没?”。我们和挂钩单位、帮扶企业联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村民增强自信、开拓眼界、转变观念。邀请县文工队拉祜族演员到村里教唱歌跳舞,组织村民到州府、县城、企业,到发展较好的拉祜族村寨参观,让他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帮助村民们立志向、长志气、壮胆识,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规划。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精准帮扶下,我们拉祜族已经实现整族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中,我会继续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作用,继续激发曼班三队村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党恩、讲诚信、有自信,为自己的新生活奋斗,与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谢谢大家!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州沪滇合作在云南省级考评中获得了“好”的等次。请领导介绍一下西双版纳沪滇合作的具体情况,有哪些亮点和特色?谢谢!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俊杰回答记者提问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刘俊杰: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这位记者对西双版纳沪滇合作的关注。上海与西双版纳自上世纪60年代,因知青上山下乡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感人故事很多。党中央安排上海帮扶我们州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用心良苦。

上海松江区与我们结对帮扶以后,松江区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松江区2018年在上海市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考核为全市第二,2019年为全市第一;2018年、2019年云南省对西双版纳州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好”的等次。我们主要从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消费扶贫、社会帮扶、创新工作9个方面开展结对帮扶,亮点和特色我们归纳总结了一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方面,构筑一幅“希望图景”。在贫困县、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基础上,2019年,积极将景洪市未脱贫的6个贫困村纳入帮扶范围,2020年,帮扶范围扩展覆盖全州92个贫困村,率先实现沪滇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县市全覆盖。四年来,上海方面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11亿元、实施项目310个,惠及3万多人次脱贫人口。

二是产业发展方面,种下“致富新苗”。双方加强产业合作,建立“市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2018年、2019年引进12家企业,投资金额12.1927亿元,建设扶贫车间9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543人。一方面,扩大种源扶贫项目,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和勐腊县种植松江大米“松香粳1018”。另一方面,做实业建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019年9月,西双版纳云锰新型浓缩乳胶深加工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试生产。由此,上海投资的西双版纳云锰集团在勐腊县打造建成全国最大乳胶厂,填补了云南省无橡胶深加工的空白。

三是消费扶贫方面,扶到“贫困根上”。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促使bet356体育在线的西双版纳农副产品入沪留松。2019年以来,茶叶、蜂蜜、香米等7类产品入选入围上海市“百县百品”,我州率先成为“百县百品”全覆盖的云南州市。仅2019年,松江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采购我州特色农产品达3406.77余万元,带动12098人建档立卡户增收,走在上海市各区前列。

可以说,上海松江区是真心实意地帮扶我们,真金白银地资金投入,派出了精兵强将、真抓实干做好帮扶结对工作。全州干部群众对上海人民的帮扶永远铭记在心,对上海人民感恩、感激、感谢!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