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我省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云南新篇章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1-15 11:15:39 【字体:

申遗成功后的景迈山,承接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带来的流量,仅2024年元旦假期,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达274.2%,创下历史新高。

从参与治理到成为典范,景迈山申遗成功见证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迈上新台阶,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云南新篇章。

全力推进全领域转型,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我省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制定出台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推动产业强省三年行动落地见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布局,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80万亩,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800个以上。工业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壮大,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制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推动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旅游,新认定23个AAAA级景区,新增2个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经过不懈努力,“十四五”节能目标中期评估云南为A等次,“十四五”前三年以年均3.6%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的GDP增长,为美丽云南建设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省高标准打好10大标志性战役,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全面实施劣V类水质断面“清零”集中攻坚,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试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优良比例达94.1%,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强化农业秸秆焚烧、建筑工地扬尘、柴油货车污染等治理,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4%,居全国前列。出台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方案和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截至2023年底,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

玉龙、富宁、维西等地纳入国家新一轮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建成云南第一座加氢站,加速新能源并网投产,完成省级双碳“1+N”政策体系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建成绿美乡镇100个、绿美村庄200个、绿美河湖513个,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排全国第二、三、四位,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两项总数居全国第12位、西南第2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一幅幅局部特写画面汇聚成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画卷。

嫩叶萌发,茶园沁香,景迈山即将迎来今年的春茶采摘和茶籽补种。古树、新树、大树、小树在古茶林共存,有机更新、久久为功,延伸传承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我们将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筑牢生态根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补齐城乡‘两污’治理短板、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抓好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等8件事,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云南力量。”

一片水

洱海、滇池——长治长效 碧水长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洱海边,总书记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洱海湿地 本报通讯员 郑兴 摄

大理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凤伟:2023年,全州已实施绿色生态种植26.16万亩,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分类处置、循环利用农田尾水518.96万立方米。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污水管理处处长毕定龙: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镇水质净化厂,滇池流域内的809个自然村已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逾90%。

时代存照 解决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冬日午后,阳光洒落在洱海湖面,成群的水鸟悠闲地逐波戏水,远处的红色水杉在水天一色的湛蓝中格外亮眼。

滇池湿地雁鸭群 本报记者 熊明 摄

“洱海一天比一天清澈,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站在洱海畔的生态廊道上,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乔坤感慨道。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清”从何来?

近年来,大理州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实现全域绿色转型发展。

在洱海源头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曾经成片的大蒜被海菜取代。“种植海菜,既能保护洱海还能增加收入。”正在采摘海菜花的村民李文全每年收入可达30万元。目前,松曲村已实现海菜连片种植1500多亩,总产值达1800多万元。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洱海流域开发了农文旅融合的田园风光、特色小镇、茶马古道等项目,将游客活动从洱海边延伸到苍山东麓沿线的古城古镇;在非流域县创建一批A级景区、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引导游客从流域向外分流,实现旅游从苍洱单中心向全域多中心转变。

到大理拍婚纱照已成为新风尚。2023年以来,通过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政策引导,大理州举办了中国(大理)目的地婚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了目的地婚礼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举办目的地婚礼近4000场,产值超2亿元,大理已成为国内热门婚礼目的地。

治理为先 探索理念与行动的关系

洁白的海菜花点缀在水面上、成群的滇池金线鲃穿梭其间、郁郁葱葱的水草长势正旺、苦草吸附着微生物助力水体净化……放置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入口处的这个玻璃缸,是一个微型版的滇池生态展示缸。

“采用‘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展现了滇池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滇池的时候,也透过生态缸进一步了解了滇池保护治理的情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介绍,在滇池水生态修复的示范基地大泊口水域,“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在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殷切期望,昆明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向纵深发展。

按照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的原则,昆明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维管束植物增至303种,鸟类增至175种。

示范创新 解析人类与自然和谐要素

近期,昆明市民纷纷打卡“复明”的明通河、篆塘河,一幅幅临水安居、亲水近水的画面,折射出滇池保护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在大理荣江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有机水稻+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生态种植模式已在洱海流域推广种植3万余亩。

“我们依托张福锁院士团队,不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顺丰洱海’模式,洱海流域的有机废弃物被一网打尽,真正实现了牛粪变‘黄金’、秸秆变‘宝贝’。”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

由张福锁院士团队常驻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全力攻关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2023年,由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成功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在大理市、洱源县各推广种植1万亩,6700多户农户、11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了种植,实现了每亩增产10%、氮磷减排20%。

近年来,一系列滇池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为滇池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特别是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修订)》,将进一步推动滇池保护走向“全域联治”、“生态之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系统治湖,云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阔。

记者手记

让生态美景常驻

全力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不断升级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方式……我省综合施策,推动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生态之治”转变。

大理州实施了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等“六大工程”,全力保护治理洱海。昆明市围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聚焦控源截污、问题整改、建章立制、齐抓共管,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水质明显改善。洱海边生活的老乡说,记忆中的洱海回来了;在滇池边湿地公园游玩的游客称赞,滇池从“治得好”到“治得美”。看在眼里的变化,也促使bet356体育在线人投身保护的行列,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行动者、受益者。

让云南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全省各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升级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亲历者

徐玖亮 为洱海保护注入科技力量

“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近年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

最近两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来到这里不为游山玩水,而是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头顶烈日搞研究,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种植技术,为实现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驻扎在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徐玖亮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土壤养分含量高、肥料投入不科学、高肥力土壤的利用与保护协同难,是洱海流域水稻种植面临的主要难题。

“团队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育秧、水肥管理、尾水回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并形成一套适应洱海流域气候条件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同时,使用绿色智能肥实现养分供需精准匹配,第一年试种就实现了明显的增产与减排。”徐玖亮介绍,2024年,洱海流域预计推广水稻绿色生态模式5万亩以上。

目前,洱海流域已建立14个科技小院,研究范围涵盖水环境治理、绿色农业等领域。徐玖亮表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的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稳产,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马亮超 守住一条河一片树

伴着熹微晨光,洱源县右所镇团结村村民马亮超带上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马亮超守护的这条河叫弥苴河,是周边村子世世代代乡愁的寄托,也是洱海源头主要的入湖河流。

像马亮超这样的河道巡管员,在右所镇有20多名。他们同洱海流域的无数环卫工作者一起,守护着洱海。“这些年,大家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高,我们的工作开展也更顺利了。”马亮超说。

近年来,大理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洱海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目前,洱源县已完成投资1.85亿元的弥苴河流域33条188公里干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并制定了弥苴河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县、镇、村、组四级河长体系。通过“一河一策”,实施库塘湿地建设、河道生态治理、村落污水收集、水资源合理利用调度等措施,弥苴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村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良好环境的受益者。弥苴河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名单,3000余株百年古树成了当地群众最大的生态红利。河堤上的砂石路铺成了砖面的生态步道,村民们有了休闲散步的地方。

生态年年向好,弥苴河实现河畅水清,两岸居民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也让马亮超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感满满:“我们一定做好本职工作,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确保让清水流入洱海!”

李羿 滇池生态越来越好

在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母亲河与母亲湖的交汇点——盘龙江滇池入湖口,众多游客、市民拿出手机拍照留影。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此处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如今,同样的地点,在天空中翱翔的红嘴鸥和水面上停留的骨顶鸡,正是滇池生态环境改善的体现。

“4年前,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提出,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行走于滇池岸边,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秘书长李羿介绍,几年来,各级各部门牢记总书记嘱托,有力推进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滇池湿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动物栖居于此。”李羿介绍,水质好了,生态美了,滇池区域有了bet356体育在线鱼类、鸟类。据监测,滇池区域共有鸟类175种,其中水鸟65种、林鸟111种。 “以往在远离城市的滇池南岸才能看到的雁鸭群,如今在西山脚下也能看到了。”2023年最后一天,李羿在朋友圈晒出雁鸭群的照片。

李羿感慨:“曾经快要消失的滇池金线鲃,现在也在盘龙江中形成了稳定的种群。以前水边都是防浪堤,现在撤除了,就是要让鱼类来岸边产卵繁殖。”目前,盘龙江中的金线鲃种群规模约为400至500尾。

李羿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坚定遵循湖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展滇池生态修复工作,最终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收藏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bet356体育在线: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bet356体育在线: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