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尼章光——
“芒果尼”的新愿景

来源:云南日报          2021-03-27 08:39:32 【字体:

芒果600.jpg

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10.8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37.86万亩,增长12.8倍;单产从每亩200公斤增加到每亩821.01公斤,增长4.1倍……从名不见经传到量质齐升,云南芒果“逆袭”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芒果专家尼章光研究员。今年2月25日,因在扶贫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他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尼章光出生于泸水市洛本卓乡金满村,1982年考上云南怒江农校。1986年毕业后进入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莫卡村的省农科院热经所工作,从此和芒果结下不解之缘。

潞江坝光照充足,终年无霜,是芒果种植的“宝地”。“当地种的传统老品种‘三年芒’‘马切苏’口感不好、不耐储运,上市期还跟广西、海南等地撞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芒果销售及价格。”为此,尼章光走遍了省内芒果种植区、示范点,向种植专家拜师学艺,自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作物”专业。特别是在省科技厅、省外专局、省农业农村厅的项目支持下,他的专业得到了很大提升。他牵头组建创新团队,挖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一边学习摸索,一边实践创新,一心一意为贫困山区的小芒果变身“致富果”奉献青春与智慧。

“上山搜集品种时,一天的干粮就是几个芒果。”、“卖了果子,就到地里观察记录……”34年来,尼章光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下地”摸索,着力解决芒果生产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果农们亲切地称他“芒果尼”。

3月下旬,潞江镇的芒果树陆续开花。在尼章光团队的支撑下,白花村95%的农户种上了芒果,亩产值7000元至1万元。从以前种玉米、种甘蔗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如今种芒果收入高的达10多万元,村民们由衷感慨:是“科技+”,让白花村芒果产业发展起来了。

“种好芒果靠科技”,这已是云南芒果种植户的共识。“长期和农民在一起,我看到他们种芒果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期盼,更了解他们对农业技术的渴求,这也是我从事农技推广的初心。”为此,尼章光坚守一线,不懈创新,带领团队构建起云南芒果优势产业支撑技术体系并规模化应用。

系统挖掘收集保存国内外芒果品种资源650余份,建立品种创制平台,选育出适应怒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不同生态区的芒果品种13个,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四季芒”、“金煌”、“贵妃”、“帕拉英达”、“圣德隆”、“南逗迈4号”6个品种列入全国热带作物主导品种。以种植区划为依据,指导云南区域芒果产业布局,培育形成了全省怒江流域、红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早、中、晚熟3个特色芒果优势产业带。

通过早、中、晚熟3个类型熟期的优良品种和早、中、晚熟3个熟区的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的支撑,实现云南芒果供应期从6月至8月份向5月至11月份转变,延长芒果鲜果供应时间3个月,推动云南成为全国鲜食芒果供应期最长的省份。

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多年来,尼章光带领团队在保山、怒江、大理、楚雄、丽江等8个州(市)的32个县(市、区)开展芒果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探索了“科技+村支部”、“科技+村民委员会”、“科技+企业”、“科技+带头示范户”等“科技+”芒果产业扶贫模式,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团队选育的芒果品种在全省的覆盖率达78.6%,近3年来团队的品种与技术累计推广116万亩,新增总产量10.15万吨,新增总产值5.15亿元。在保山、玉溪、大理等芒果主产区建成示范基地4.7万亩,举办培训500余期,培训人员2.3万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芒果产业的乡土人才。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小芒果长成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谈到云南芒果科技的未来之路,年过半百的尼章光神采飞扬、信心满怀。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bet356体育在线: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bet356体育在线: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