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5-11 03:00:00   【字体:

田虎青:

谢谢殷副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201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与年初预期目标有差距,请问省发展改革委的赵副主任,对此,您怎么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省经济各方面都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请问,固定资产投资的工作又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赵修春:

谢谢您对全省投资工作的关注、关心。

2019年,面对严峻复杂、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地、各部门艰苦努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5%,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增速高出2.9个百分点,但仍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对此,需要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认识。

第一,云南能够实现8.5%的投资增长是来之不易的。2019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2018年回落0.5个百分点、18个省(市、区)投资增速低于2018年、部分省(市、区)投资处于负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投资虽历经较大波动但最终能够实现8.5%的增长,凝聚了各方的努力和付出,成绩来之不易。

第二,云南投资增长总体上是平稳的。具体表现有:一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7%、占全部投资比重较2018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较2018年提高约4个百分点。二是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增强。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渝昆高铁云南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玉(溪)磨(憨)铁路、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019年,全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91.6%,较2018年提高2.94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的支撑达到30%。三是项目储备力度加大。出台了《云南省实施“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2019-2023)》和配套的项目计划,2019年当年“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开工611项,开工率达25.7%,完成投资1246.6亿元。四是资金筹措取得新突破。中央财政支持、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机构融资力度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五是联动协作显著加强。全省投资项目运行调度制度化、常态化,省政府分管领导不定期召开协调会,投资主管部门定期召开运行调度会,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推动解决。同时,随着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深入推进,逐步实现“一网通办”,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我省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和投资完成等情况较好,被国务院纳入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激励名单,将获得相应奖励支持。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实现年初预期目标。一方面,有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原因,有资金、土地要素保障难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年初设定的预期目标是为了摒弃“小绩则满、小富即安”的传统,跳起摸高,鼓励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精神,我们还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包保制度,实行投资运行旬调度,努力推动预期目标的完成。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云南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是拉动云南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0年,抓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对实现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至关重要。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繁重的投资增长任务,我们围绕全年目标,积极谋划,梳理在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年内有望开工的前期项目,形成了《云南省2020年抓项目促投资项目清单》,涉及重点项目1300多个,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近8000亿元,将对全省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完成形成有效支撑。

全年来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力度加码。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对冲疫情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一招,陆续释放重大政策信号,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蕴含着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的重大机遇。二是项目储备丰富。我们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抓住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窗口期”,建立了以“双十”重大工程、“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和“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为基础的项目发展体系,形成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梯次递进的重点项目实施格局。三是要素保障充分。“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正逐渐完善。在资金保障方面,我们将发挥项目储备丰富优势,最大限度争取中央投资、地方专项债券等资金的支持。继续实行“发改部门梳理推介、银保监部门转送、银行自主审批”的项目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用地保障方面,将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联动,统筹做好重点项目计划与用地计划的衔接。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的审批模式,为重点项目的实施提供全流程服务和全要素保障。四是协调协作力度加强。出台了扩投资促发展18条措施,建立了全省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投资项目运行调度机制,完善评价问效机制,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局面。

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2020年,省发展改革委将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以严格细致务实的作风,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工作机制、丰富项目储备、强化要素保障,会同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在刚才的发布中我注意到,2019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是73.2%,今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六保”任务,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备受关注。请问,省财政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支持做好上述三项工作?民生方面的支出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会有所提高吗?谢谢!

李启荣: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六保”是今年党中央根据应对疫情和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六保”工作,对实现“六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则关乎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对基层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六保”是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方向和重点保障任务,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都有相应的资金安排。

保居民就业方面。我们筹措安排了46.6亿元来支持做好就业工作以及职业技能提升,对于重点就业群体,实行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认真落实有关社保政策,支持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收益面,足额保障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稳岗返还政策所需资金。同时,全力支持落实脱贫攻坚就业创业政策,适当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对临时性防疫消杀公益岗位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予以补助,及时解决贫困劳动力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各地将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支出,积极筹措资金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物管费、电视收视费和水电费等减免补贴。统筹财政资金,全力支持创业就业,保住居民就业。

保基本民生方面。一是足额安排预算。2020年,全省民生支出预算安排了5102.5亿元,整个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达到了73.2%,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度执行中,将进一步加大争取中央支持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建立基本民生保障清单。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范围和标准,省财政厅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将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政策细化成45大项99小项基本民生清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全部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全额保障。同时,对科技、文化、脱贫攻坚等其他项目类民生事项通过转移支付予以保障。三是高度重视城乡困难群众保障。省级财政已经筹措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119.9亿元,支持全省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基本生活费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临时救助支出。会同民政部门对因患新冠肺炎或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省级及时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一季度已经安排价格临时补贴4.9亿元。四是动态调整低保及特困人员保障标准。今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月保障标准由610元提高到640元,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月保障标准由350元提高到375元,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保障标准由732元提高到832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一级和二级护理补贴标准。五是加强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确保我省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稳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六是积极支持教育和科技创新。全省财政预算安排1142.2亿元教育支出,安排64亿元,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补短板”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临床救治技术和药物研发等科研攻关。七是足额安排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资金。全省安排社会保障资金964亿元,安排医疗卫生资金643.5亿元,确保医疗和社会民生保障相关领域的民生保障资金能够落实。八是支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支持“送戏下乡”“六馆一站”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等文体惠民项目实施。九是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已经达到230亿元,其中:省级安排了75亿元,增长了25%。同时,安排了教育、健康、安全住房、产业、就业、生态等方面扶贫资金。从以上9个方面将保民生的措施落到实处,保障基本民生。

保基层运转方面。一是加大财力下沉。安排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3926.4亿元,比上年增长8.6%,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高5.6个百分点,这些转移支付将向财政困难地区和受减税降费影响较大地区倾斜,增强基层保障能力。二是减轻县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负担。2020年,基层政府面临着较大还本付息的压力,影响着基层运转,民生保障。我们将帮助基层政府缓解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出台了三项政策措施。暂停土地出让收入计提政策,省级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每年大约计提70亿元左右,省级财政暂停计提以后,这些钱留给基层财政,统筹用于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二级公路债务大部分是省级财政承担,也有一部分是州(市)、县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对州(市)、县承担还本付息的安排了50多亿元中央补助资金,用于二级公路的还本付息。对易地扶贫搬迁安排的政府一般债券,贫困县从2020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来帮助贫困县还本付息,直到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一般债券全部归还完毕后该项政策才会停止。2020年,省级财政安排了20亿元。三是适度加大省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省以下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方式,着力解决基层财政承担过多事权问题。坚持“补助”和“激励”并重,支持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省级财政多承担支出责任,就是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患者救治经费通过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不足的资金中央财政补贴了60%,剩余40%由省级财政主动承担,较大减轻了州(市)、县财政负担。四是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充分考虑各地行政运行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公用经费标准,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指导和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强化县级财政支出管理,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重点、非刚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六是调动基层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继续执行财政税收增收留用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各地发展经济,培植财源。这个政策是省委、省政府批准2018年出台,到2020年底结束,出台这个政策是以2017年为基数,各地通过财源培植增加税收,除昆明、玉溪外,其余地区超过2017年基数部分全部留用,省级财政还安排资金根据各地增幅进行奖励,每年安排的资金约有50亿元左右。七是建立六项工作机制。包括专题调度会议、预算审核、预算执行监控、工资库款专项调度、风险应急处置、考核奖惩和救助工作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切实压实各级政府和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责任,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

目前,易地扶贫“搬得出”任务已基本完成,请问,下一步工作目标和重心是什么?如何落实?

赵修春:

谢谢您对我省易地扶贫工作的关心。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全省有88个贫困县(27个属于深度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99.6117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三,其中,新增搬迁任务34.6117万人,规模全国最大。截至2020年4月底,全省16个州市、121个县(市、区)9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4.5万套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安置点水、电、路、通讯等已全部达到入住要求,将按期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云南省在走稳安置房建设“第一步”的基础上,超前研究、及时谋划搬后“斩穷根、换穷业”的一揽子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形成了“六化协同”帮扶体系,确保顺利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一是政策保障体系化。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配套易地扶贫搬迁“两方案一意见一指南”政策,出台《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的工作方案》《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以奖代补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指南》和“搬后200问”,从产权证办理、户籍迁移、物业管理、教育、医疗、社区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维护搬迁群众切身利益。

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就近就便”“缺什么补什么”“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原则,扎实推进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卫生院(所)、幼儿园、“一水两污”、活动场所、便民超市(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就业帮扶多元化。就业扶持精准到户到人,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1次技能培训并掌握1项职业技能、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帮扶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强在外稳定就业人员服务管理,组织有意愿未外出的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产业扶持市场化。确保每个安置点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辐射带动,每个大型安置点至少建成1个扶贫车间,搬迁户至少加入1个经济合作组织。盘活搬出区“三块地”,确保搬迁对象至少有1份稳定的权益收益。

五是社会治理精细化。重点在“10个有”上下功夫,即有基层党组织、有基层自治组织、有群团组织、有社会组织、有互助组织、有片长楼栋长、有活动阵地、有警务室、有调解室(员)、有经费保障。

六是教育培训系统化。重点做好“培育核心价值、强化感恩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制定村规民约、培养良好习惯、开展安全培训、丰富活动载体、关爱特殊群体、创建文明家庭、弘扬优秀传统”等10项具体工作,帮助群众快适应、快融入。

下一步,我们将在“六化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凝聚部门合力,推动各部门资源优先向重点地区、薄弱环节倾斜,持续做好易地扶贫的后续帮扶,巩固提升搬迁成效。谢谢!

     |      分享到: